我的 NIW 申请流程与时间线(DIY EB2)
为什么不找律师、如何发表论文并写好 petition、如何选择提交时机与加急、以及我从 2023 年底开始到 2024 年 10 月获批的详尽时间线与实操清单,适合想走 DIY 路线的SDE参考。从零开始自己准备 NIW(国家利益豁免)。
为什么不找律师、如何发表论文并写好 petition、如何选择提交时机与加急、以及我从 2023 年底开始到 2024 年 10 月获批的详尽时间线与实操清单,适合想走 DIY 路线的SDE参考。从零开始自己准备 NIW(国家利益豁免)。
Jim
Meta 软件工程师, 设计和开发基于服务器端技术 Phd candidate of UC Berkely
Yuxuan
AMD 全栈工程师, 开发和维护AMD 产品的前端和后端系统 M.S of UTexas, AustinLiu
Tesla 数据分析师, 收集分析和解释车辆及驾驶数据 M.S of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官方微信
过去看到太多中国人坑中国人的事情了:草草了事、不负责任。甚至故意拖延,当你想结束合作关系时,他们又会借机收取额外的时间费用。其目的从开始就是为了赚这笔钱你的违约金,而不是为你 petion。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中介价格更是离谱,宰一个吃一年,不值得在此提及了。
没人比你更懂你的工作和研究,也没人比你更想获批。 这是我在准备时期偶然看到的一句话,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基调。我没有选择律师是因为我不信任他们。
2023 年底,我第一次认真了解到 NIW。当时的最大困难是:我没有论文。
于是我开始看 IEEE 的论文学习怎么发表论文。我的背景是 CS master,当时最火的申请方向就是 AI,恰恰我工作中也是这个方向。所以立即写了一篇初稿,投了 ieee access 试试水,结果肯定是被拒稿了。
后面我根据返修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次投稿了一个IEEE的AI会议,这次就比较顺利,审稿结束后就收到weak accept,经过几轮返修总算是发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yay🎉
有了这次的经历之后,逐渐了解了论文的发表流程,也就慢慢的积累到了6篇文章。
这 6 个月,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论文上。一个是论文数量,一个是论文引用。 因为我实际工作是做RAG方面的,所以我会把一些思路转化为正式论文,并找合适的会议或期刊投稿。然后用 Google Scholar 查看引用和相关领域论文。 最最重要的就是提前与推荐人沟通,开始物色潜在推荐人,并提前与他们打招呼。
当论文和成果有了基础,我进入到 写 petition 的阶段。当然也是我有点拖,中间搬了一次家,在等mailing地址确定下来。 大约 2 个月,每天修改、语法用词,逻辑点。基本上上周写的东西,今天再读起来又不满意。改! 后来大概是自己改不动了吧,就定稿了哈哈哈。
2024 年 7 月,我正式提交了 I-140。同时选择了 Premium Processing(PP,加急处理)。选择 PP 的原因是:想尽快拿到结果,好做下一步计划和安排。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认可了prong1 and prong3,质疑第二点,其实也算是一个好的positive的challenge了。 还是在质疑我的national importance上面,主要是说我的贡献在雇主上面不在美国层面。这就很离谱。 美国雇主有了我,就有了经济价值,美国就有了额外的税收,同时我AI方向也是符合拜登administration的国家战略的。那RFE都来了,那只能回复呗。要不然浪费pd,浪费我pp的两千多刀。
结果比我预想的还快: 回过头看,最耗时的其实是论文准备和 petition 写作,一旦材料充分,提交和审批就顺畅很多。
准备 NIW 的过程中让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研究价值和职业轨迹。 如果你也在考虑 DIY,我的故事希望能给你一点参考。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低估自己对自己研究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它比任何中介和律师都更真诚、更有说服力。
在此之后,我有了论文的发表经验,niw文书撰写的经验,于是我就开始做起了这个网站,为niw申请提供学术背景提升。